欢迎来到东营研学旅行官方网站!
首页> 研学基地> 基地简介&课程介绍&师资力量

黄河口生态旅游区

| 课程介绍

“体验湿地 探秘自然”黄河三角洲湿地


研学课程简介


前言


  同学们,你们知道吗?为了把你们培养成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,国家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了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的文件,希望通过硏学旅行活动,帮助你们开阔视野、增长知识;通过动手动脑,学会生活、学会创造;通过同伴交流合作,学会为人处世、学会沟通交往。为此,我们将研学旅行课程化,不断丰富教育资源,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,通过大家齐心协力把每次硏学旅行变成"平安之旅、文明之旅、强健之旅、探寻之旅、智慧之旅、幸福之旅”。


  什么是研学旅行?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安排,通过集体旅行、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。


  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?开展硏学旅行,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激发学生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热爱之情;


  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,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;


  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,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,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,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。


  硏学旅行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,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培养生活技能、集体观念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。2018年7月12日,浙江省发布《关于推进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》,将研学旅行摆在学校教育更加重要的位置。硏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,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。


  研学教育理念


  1. 融入自然教育


  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,开展校外硏学旅行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解放学生们的手、口、脑,带领中小学生去认知新奇世界、了解万事万物,提倡“生活即教 育、社会即学校、教学做合一”。


  2. 感受体验教育


  校外研学旅行教育以硏究学习、亲身实践,在集体出行中获取体验感受为宗旨,通过活动,让中小学生多看、多听、多触摸,切实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、自然的鬼斧神工、宇宙的浩瀚无边、文化的无限力量。


  3. 贯穿爱的教育


  按照“以德育为首,以活动教育为主,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”的指导思想,切实加强师德管理、教学管理等。在师德管理上,要求每位教师品德端正,做好学生的楷模,对学生体现爱心、耐心、细心,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;在教学管理上,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,力求安全生动的组织开展活动,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。 


  4.实现自我教育


  硏学旅行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、认识自我、表现自我、超越自我的机会和空间。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,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、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的活动内容,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,学会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,启发学生创新意识。


“体验湿地探秘自然”黄河三角州湿地


  主题研学课程方案


  一、研学课程背景


  2016年12月2日,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 其中明确要求,中小学要将硏学旅行活动纳入教学计划。2017年7月,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 《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硏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》。2017年9月,东营市教育局联合12部门印发了《东营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》。其他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研学旅行的意见或实施方案。


  为落实教育部精神,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结合中小学硏学旅行的有关要求和学科教学需求,策划了本次研学旅行活动。


  二、研学课程思路


  过程三部曲:硏学前自主学习、硏学中体验探究、硏学后总结反思;


  管理三结合:研学导师设计指导、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探究、研学导师讲解与学生表达


  感悟相结合;


  硏学三特色:景点课程化、课程互动化、互动娱乐化。


  三、研学课程主写


  走进湿地,探秘自然文化


  感受黄河,体验自然魅力


  深入油田,熏陶油田精神


  四、研学课程目标


  掌握知识:了解湿地,认识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,通过湿地、候鸟、植物三条线索,学习黄河三角洲湿地知识;通过油田,直观的了解油田知识和油田精神。


  感受文化:通过课程化、互动化、娱乐化的活动设计,轻轻松松领略黄河文化、湿地文化、民俗文化和油田文化。


  增强保护湿地意识:通过特定项目展示,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 示,让学生较全面了解、认识湿地,进而热爱湿地、保护湿地。


  五、研学课程主体


  全国中小学生


  六、研学课程核心


  湿地是海绵,它吸进去的是水,挤出来的是空间。夏天北方的湿地芳草萋萋,鱼翔浅底,是鸟类的天堂,此时南方的湿地则汪洋恣肆,洪水滔滔,当冬天来临时,冰封雪飘的北方湿地已经没有了鸟类生存的空间,但南方的湿地水面收缩,大地显露,万物滋生,为远方的宾客准备了盛宴,大自然创造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,这种生存空间是随着季节的转换而转移的,夏天这种生存空间从南方消失了,在北方却出现了;而冬季则相反,这就是湿地,它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生存空间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,这样的生存空间,必有某些生物来适应,这些生物就是候鸟。


  候鸟是湿地的主人,它们的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,它们随着季节长距离跨越大洋和洲际飞行超越人们的想象,它们用史诗般的迁徙来追逐着湿地。南来北往是它们的天性。


  “雁声芦叶老,鹭影蓼花寒”,“落霞与孤鹫齐飞”,"过尽飞鸿字字愁,飘渺孤鸿影”,“雁背夕阳红欲暮”,鸟儿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。大量水鸟在黄河三角洲的芦苇荡中栖息、觅食、繁殖、越冬。东方白鹳、 黑嘴鸥在黄河三角洲繁殖,这成为了它们的故乡,它们也为莽莽芦苇荡增添了色彩, 芦苇荡如同臂膀的枝叶编制出一张弥天大网,无私地庇护和养育着它们。


  黄河入海最新淤的土地上,耐水淹、耐盐碱的盐地碱蓬、莎草、薦草在这顽强的扎根生长;在黄河两岸河水经常造访的滩地上,芦苇、假苇拂子茅、小香蒲等则是主打,护卫着黄河两岸最脆弱的土地。随着不同湿地植物的安家落户,黄河口生机勃发,婀娜多姿;夏日,苇穗裹实,碧海无垠;秋季,芦花飞雪,诗情满天;寒冬,银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


  胜利油田,全国第二大油田,走进油田腹地,感受油田文化和油田精神。


  通过亲身体验、探索湿地,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力量,引导孩子们热爱家园,热爱湿地,激发他们内心最质朴的家园情怀。


  七、研学目标


  (一)畅游自然和人文历史,培养观察力、专注力,塑造人格。


  通过到校外旅行生活和集体活动的体验,积累有关健康、安全、集体生活、公共道德等方面的知识,后者通过师生、学友共同生活,品味生活快乐,加深友情,培养师生情谊,能够丰富学校生活。从知识、能力、情感等多个角度阐释研学旅行的目的。


  通过户外实践,拓展视野、丰富知识,感受湿地的壮阔和奇妙,了解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历史和文化。硏学过程中,不仅仅享受到自然的壮阔美丽,还领略到人类智慧的结晶,领悟先人高超的文学艺术和深蕴的文化内涵及良好的修养,让学生的审美艺术在潜移默化的大好河山和文化体验中得到了提升,增强学生对湿地、油田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。


  让研学者用眼睛观察,用耳朵聆听,用心灵对话,打开自身所有的感知器官去了解自然和人文历史,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专注力,激发中小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。


  (二)亲近湿地、了解湿地、保护湿地,与湿地和谐相处。


  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湿地的自然风光、地质遗迹及自然物种等资源,增进学生对自然与社会人文历史的知识,感受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,体验湿地的新奇美妙,科学认识湿地之肾。把课堂与研学结合,通过游兼学,学游相济的方式,开阔视野,增智启慧,让学生感受湿地,感悟自然魅力。通过设置不同类型课程,让学生参与体验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、科学性课程,增加自然科普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自然界生物的生命魅力。


  (三)锻炼动手动脑能力,开展自然创作,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。


  利用湿地丰富多彩的鸟类、植物资源、油田资源,开展手工制作、艺术创作等体验活动,发挥学生的潜能,动手、动脑,笔记大自然、环志鸟类,促进书本与实践的相结合,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萌发学生的创新精神。


 


|特色课程
研学基地评价